The site is currently under configuration

Will be available soon......

群贤毕至 精英荟萃 | 细数创新中心走出的青年才俊(国内升学篇-下)

2024.04.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的标志和显著体现,纵观全球,教育强国必先是高等教育强国。中国社会科学网《昂起高等教育龙头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一文谈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布局应着重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方面。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深圳市政府共同设立的二类教育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中国深圳)(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在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之外,亦促进立德树人布局的落实,积极推动着国家复合型青年才俊的涵养与磨砺工作,为赴创新中心实习的英才求学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期推送记录曾于创新中心知识生产与传播中心、IIOE运营中心、行政部及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所实习后在国内升学的同学们的故事,听他们将过往的经历与情怀娓娓道来。


1、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施亦文


毕业于:天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

曾实习部门和时间:原IT与企业合作部(2021年4月至10月)


施亦文同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


曾参与到智慧教室项目工作当中的施亦文同学说:

非常感谢于创新中心实习的宝贵经历;创新中心提供了一个立足本土、展望国际的平台,给了我这个对国际组织只有概念化了解的小白,近距离接触国际组织的宝贵机会。


实习期间,我的指导老师唐湘政老师在工作上悉心教导,耐心细致,也很温和博学,在不同的领域给了我各样任务,其中智慧教室的项目让我印象深刻。项目中我承担了如采购文件修改、发运清单翻译、捐助方调研、合作企业商讨、项目招标洽谈等任务。工作中,我第一次了解到国际组织协调、统筹和推进项目的细节,以及政府、国际组织及私营企业发挥各自作用的机理机制。


这段实习亦让我首次深入了解到国际组织是如何联合企业、政府及社会人士为世界做出贡献,国际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身负帮助他人的使命让我动容。我在IT与企业合作部的实习也助推我申请到了前往IFAD总部实习的机会;在创新中心学习锻炼的英语环境工作能力以及拓展的国际视野,都为我后续的实习提供了很多帮助。


创新中心是非常好的平台,很适合想接触国际组织工作的同学来学习和提高自己;深圳优良的地理位置也为很多由于各种条件无法出国的同学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2、中国人民大学 谭伟业


毕业于:南京大学法语专业(本科),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

曾实习部门和时间:原西亚与非洲项目部(2021年4月至8月)


谭伟业同学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部


期望充分发挥自身的英语和法语优势,参与国际事务而加入创新中心实习的谭伟业同学说:

实习期间主要是毕小涵老师和陈德安老师指导我,他们为人极好,给予我们深度参与项目的机会,在每项工作结束之后都会有相应的反馈,老师也会将宝贵的工作经验传授给我们,指导各项任务如何更好完成;非常感谢他们!


实习期间特别难忘的工作经历是帮助筛选智慧教室在西亚非洲国家潜在合作大学的可行性分析文档。当时投入了很多精力对几个国家十余所大学做了可行性分析,最后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结论,自己的工作成果推动了项目落地,使我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这段实习经历也成为了我后续参与国际事务的敲门砖;其后我加入了维也纳工发组织农业部实习,更深入地参与到各个非洲发展中国家的项目工作当中。创新中心的实习经历也让我习得了许多重要的职业技能,例如如何撰写项目文书,如何筹备一场会议,如何制定SOP,如何拆分和实施一个大目标等;这些技能在未来工作当中均可应用,对我大有裨益。


3、浙江大学 石琳


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现就读于浙江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

曾实习部门和时间:原亚太项目部(2022年9月至2023年1月)


石琳同学在浙江大学


参与到《云际》特刊编辑工作当中的石琳同学说:

在我看来,创新中心是一个有助于我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国际组织工作、在提升能力的同时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外语专业人才的绝佳平台。同时,创新中心的愿景和使命于我看来意义深远,我也想在实习中为促进亚非高校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为扩大终身学习和优质、公平教育的机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实习伊始,我对实习生的刻板印象是只需要按照要求执行任务,没有太多的选择和创造空间。但在创新中心的经历改变了我对实习生的固有印象。在亚太项目部,主管老师都十分支持实习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有所产出,同时非常尊重实习生的想法。在刚入职的见面会上,我提到自己有想参与《云际》刊物的愿望,在之后的工作中真的就获得了参与《云际》特刊的编辑、校稿、翻译等宝贵的工作机会,在两本刊物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也是对我实习工作的肯定和一段宝贵的回忆。


在实习当中,我进一步了解了国际组织的工作模式,这对我个人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实习同时提升了我的翻译、材料收集整理、文案撰写、以及项目推进、项目细节管理等各项工作能力。


4、北京外国语大学 李昀优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本科),现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

曾实习部门和时间:原西亚与非洲项目部(2023年3月至9月)


李昀优同学在北京外国语大学


如何将自身习得的语言知识应用到促进发展中国家教育创新的进程当中,李昀优同学是这样说的:

作为语言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研究的内容多聚焦于国别的政治及经济领域,很少涉及到教育领域。创新中心给予了我更多深入了解中东国家的教育政策和现状的宝贵机会,能够让我真正地利用起自己的语言知识,参与到国别的教育创新进程中。


无论是会议纪要、每周内参,还是新闻稿件、研究洞察,从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到着笔撰写的整个过程中,指导老师都提供了充分的培训和细致的指导。因为我是远程实习,并不能真正到机构实地和大家一起工作,但指导老师仍然常常通过线上视频或语音会议的方式进行详尽的指导。写内参时的资源库文档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所以我想这样的文档是否能从简单的资源库扩展成一个完整的SOP呢?一套写好的标准化流程能够帮助实习生更好地完成交接,上手工作。


和不同国家的伙伴院校开线上会议时,我听到了很多有特色的英语发音,从中窥探发言者的母语发音习惯,这也是我作为语言学习者的一场小游戏。和埃塞俄比亚的伙伴开会,听到他们用阿姆哈拉语互相交流时,我对这门完全陌生的语言感到新奇,觉得创新中心能够将如此“相异”的我们连结起来,在教育领域追求更多的“相同”和发展,是一件非常奇妙而有益的事。


创新中心的实习经历让我得以一窥国际组织的运行,亲身体验了这一类型的工作,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构想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实习期间,与西亚北非国家的真实接触,让我对阿拉伯语的国家有了更真实、更现代、更落地的了解,也帮助我跳脱出语言学生的局限,真正利用语言的媒介走进了更为实际的领域。同时,在中心的实习过程也帮助了我的专业提升——语言的应用和翻译,以及学术研究技能。


佳句节录



曾在国际伙伴项目部实习,就读于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曾思羽同学说,会议纪要的撰写工作印象非常深刻,会议录制当中部分词语语音及生僻词无法第一时间识别,需要自己反复听音辨别;实习期间最主要的就是进一步锻炼了在全球各大网站搜集、筛选并整合相关信息的能力。



原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所实习生,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完成本科学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并于本校继续读研(教育技术学专业)深造的蔡榕臻同学说,自己参与的混合式学习在线课程上线IIOE平台,在赋能教师方面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给了我很多成就感;在和老师们一起参加CIES会议的过程中学习了老师们分析问题、挖掘材料、整理文思的技能,让我受益匪浅。



原西亚与非洲项目部实习生,就读本科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专业并于本校继续读研(法语语言文学专业)深造的张子露同学说,参与深入调研工作并与同组成员老师一起完成《非洲西亚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的撰写非常有成就感。


立德树人——创新中心搭建推进高等教育英才输送的多元平台


创新中心作为落户中国深圳的首家国际组织分支机构,充分发挥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领域二类机构的独特定位,在持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过程中,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技能和扎实工作经验的复合型青年才俊,为广大青年人才提供实践、磨练、成长与涵养国际视野的多元平台。


自2020年创新中心启动实习生计划以来,已有超过120名青年人才赴创新中心实习,进一步磨砺提升了自身学习和研究能力、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各项技能、工作环境的认知能力以及优秀的职业素养,逐步成长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国际组织人才,为他们之后成功升学,或赴国际组织、政府部门、院校、企业等更为广阔的天地任职拓宽了道路。



创新中心将持续深化与社会各界及伙伴国家与伙伴企业的合作,依托南方科技大学、立足深圳、扎根中国、面向全球,推动国家留学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工作,在人才培养领域不断为国家与全球贡献具有中国情怀、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国际视野与人类福祉的青年才俊!


下期推送将聚焦走进职场的创新中心往期实习生,展开另一幅别样精彩的人生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的标志和显著体现,纵观全球,教育强国必先是高等教育强国。中国社会科学网《昂起高等教育龙头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一文谈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布局应着重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方面。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深圳市政府共同设立的二类教育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中国深圳)(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在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之外,亦促进立德树人布局的落实,积极推动着国家复合型青年才俊的涵养与磨砺工作,为赴创新中心实习的英才求学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期推送记录曾于创新中心知识生产与传播中心、IIOE运营中心、行政部及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所实习后在国内升学的同学们的故事,听他们将过往的经历与情怀娓娓道来。 1、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施亦文 毕业于:天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 曾实习部门和时间:原IT与企业合作部(2021年